
文/胡勇俊 图/陈洪涛◐在我的乡下老家,乡亲们都知道我为父亲赠阅报纸的事情。在乡村,能看上国家级的《经济日报》,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。
据邮政局送报纸的事情人员讲,整个镇上像我父亲一样,能够看上《经济日报》的为数不多。我为什么要给父亲赠阅《经济日报》?这要从我和《经济日报》的故事说起。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写作喜好者,写新闻报道、时事评论和文学作品坚持了近20年。固然,给《经济日报》写稿也是必不行少的。
或许在2014年春,给《经济日报》“读者”版投稿后,我收到了一封回信,看到了让加入《经济日报》读者群的信息。我根据提示,加入到了读者群。读者群内不光定期向读者约稿,也有版面编辑老师和读者互动,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、作者在群内各抒己见,分享写稿、投稿履历,交流各地民俗文化。
很快,良好的群气氛吸引了我,让我受益匪浅。因为入群时间长,而且讲话热心踊跃,也努力的到场了群内组织的救助难题群友等运动,在入群不到两年的时间,我被群主推荐、经报社批准,成为了两个拥有2000人的读者群治理员。
在线下,曾划分在2015、2017年、2018年三次在湖北武汉、北京到场了由《经济日报》组织的读者座谈会,为《经济日报》的生长建言献策。2015年5月开始,《经济日报》开始了读者评报事情。我作为第一批响应者,怀着对报纸的热爱,天天坚持对报纸编排建言献策,对刊发文章“咬文嚼字”。一年365天,除了特殊情况之外,很少中断。
随着读者评报的常态化,《经济日报》还对读者评报接纳了积分奖励制。由于我的评报条数多、质量高,挣了不少积分。
2016年底,报社对评报积分前50名读者赠阅2017年全年的《经济日报》,我被列在了赠阅之列。获赠《经济日报》是一种勉励,让我越发坚定了做《经济日报》忠实读者的信心。可是,获赠的《经济日报》给谁看呢?我所在的单元征订有近20份《经济日报》,阅读《经济日报》对我来说,不是难事。
如果获赠的这份报纸再放到办公室的话,就显得有点浪费。于是,我想到了赠送给乡下老家的父亲。在征得报社同意后,我获赠的这份《经济日报》就转赠给了乡下的父亲。
父亲虽是一位农民,但喜爱念书看报由来已久。劳作之余,父亲总爱用阅读来打发闲暇时间,调治生活。有了定期送来的报纸,父亲就不用像已往那样到村委会找书籍报刊看了。
天天出书、多个版面、内容富厚的报纸满足了父亲的阅读需求。闲暇之余,睡觉之前,父亲都要看上一会报纸。
在父亲的床头,一直都堆着一摞子的报纸。每次回家看到这一幕,我都要多看几眼。
我把这讲给孩子和身边的人听,勉励孩子和朋侪们多念书、勤学习。现在,镇上邮递员送报纸上门的那一刻,对父亲来说, 就是一种新的收获。对我而言,则是一次次的孝心表达。到今年,60多岁的父亲已一连多年在看我转赠的报纸了。
我在心里想,自己一定要继续努力,争取到名额,让父亲能连续读上我转增的报纸。*作者︱胡勇俊:供职于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,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;陈洪涛:河南方城人,独立媒体人,《红色参考》主编;「青眼有加qyyjtcq」专栏作者。
本文来源:OD体育-www.huali-garden.com